图书介绍

林改区域典型树种森林碳储量监测技术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林改区域典型树种森林碳储量监测技术研究
  • 孙玉军,王新杰,马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7771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森林-树种-碳-储量-监测-技术方法-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林改区域典型树种森林碳储量监测技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森林碳储量及其研究进展 1

1.1 森林碳储量研究背景 1

1.2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存库层 5

1.3 森林生物量估测 6

1.3.1 平均生物量法 6

1.3.2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 9

1.3.3 遥感信息模型法 11

1.3.4 其他方法 19

1.4 森林碳汇计量 20

1.4.1 含碳率测定 20

1.4.2 森林碳储量计算 20

1.4.3 森林固碳释氧量计算 22

第2章 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和毛竹森林资源分布特征 23

2.1 杉木、马尾松和落叶松 23

2.1.1 优势地位 24

2.1.2 分布情况 26

2.2 毛竹 30

第3章 研究材料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34

3.1 研究地概况 34

3.1.1 将乐国有林场 34

3.1.2 东折稜河经营所 36

3.2 资源现状及经营区划 38

3.2.1 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 39

3.2.2 综合区划 40

3.3 标准地布设及调查 42

3.3.1 标准地选取与设置 42

3.3.2 标准地调查 42

3.3.3 标准木解析 49

3.4 森林生物量估算 49

3.4.1 乔木生物量 49

3.4.2 林下植被生物量 58

3.4.3 残体生物量 61

3.5 数据处理及实验分析 64

3.5.1 数据处理 64

3.5.2 实验分析 64

3.5.3 数据统计与汇总 66

3.6 土壤碳储量 66

3.7 森林碳储量计量 66

第4章 杉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 68

4.1 杉木林样本数据 68

4.1.1 杉木林类型 68

4.1.2 杉木标准地及样木 69

4.2 杉木单木生物量分配 71

4.3 杉木生物量模型构建 71

4.3.1 独立模型的建立 71

4.3.2 相容性模型的建立 79

4.4 杉木林生物量 86

4.4.1 乔木层 86

4.4.2 林下植被层 89

4.4.3 残体层 91

4.5 杉木林碳储量 92

4.5.1 乔木层 92

4.5.2 林下植被层 94

4.5.3 残体层 95

4.5.4 土壤 96

第5章 马尾松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 99

5.1 马尾松林样地和标准木 99

5.2 马尾松单木生物量 100

5.2.1 各器官含水率 100

5.2.2 各器官生物量分配 101

5.3 马尾松生物量估测模型 103

5.3.1 自变量的设定与选取 103

5.3.2 模型类型 104

5.3.3 模型的检验 104

5.3.4 不同方程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105

5.3.5 最优方程 106

5.3.6 误差检验结果分析 108

5.4 马尾松林生物量 108

5.4.1 生物量与蓄积关系 108

5.4.2 生物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109

5.4.3 生物量的径阶分配特点 110

5.4.4 乔木层净生产力分析 111

5.5 马尾松林碳储量 112

5.5.1 乔木层含碳率 112

5.5.2 碳储量及分配 113

第6章 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 115

6.1 落叶松林分和标准地 115

6.2 落叶松林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116

6.2.1 乔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算 116

6.2.2 乔木各器官含碳率 124

6.2.3 乔木碳储量 125

6.3 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130

6.3.1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 130

6.3.2 林下植被含碳率 133

6.3.3 林下植被碳储量 134

6.4 落叶松林残体层生物量与碳储量 137

6.4.1 残体生物量 137

6.4.2 残体含碳率 138

6.4.3 残体碳储量 139

6.5 落叶松林土壤碳储量 142

6.5.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42

6.5.2 土壤碳储量 143

6.6 落叶松林生物量变化规律 147

6.6.1 不同林龄的分布 147

6.6.2 不同林分密度的分布 149

6.6.3 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155

6.7 落叶松林碳储量 164

6.7.1 落叶松林平均含碳率 164

6.7.2 落叶松林碳储量 166

6.7.3 落叶松林碳汇 171

第7章 毛竹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 175

7.1 毛竹林样地和样木 175

7.2 毛竹单木生物量 177

7.2.1 单木生物量及分配 177

7.2.2 不同年龄和胸径单木生物量分布 178

7.3 毛竹林生物量模型构建 180

7.3.1 模型变量相关分析 181

7.3.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183

7.3.3 最优模型 189

7.4 毛竹林分生物量 191

7.5 毛竹林碳储量 192

第8章 基于遥感信息估测森林生物量 195

8.1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估测落叶松林生物量 195

8.1.1 研究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获取 195

8.1.2 遥感影像处理 198

8.1.4 遥感因子线性模型应用 203

8.2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估测将乐县森林生物量 203

8.2.1 研究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获取 204

8.2.2 遥感影像处理 206

8.2.3 生物量遥感模型的建立 209

8.2.4 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规律 219

8.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法估测将乐县森林生物量 223

8.3.1 研究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获取 223

8.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3

8.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单木生物量模型构建 224

8.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生物量模型构建与应用 229

第9章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比对研究 236

9.1 不同树种生物量比较 236

9.1.1 落叶松林 236

9.1.2 杉木、马尾松和毛竹林 242

9.2 不同树种含碳率比较 244

9.3 不同树种碳储量比较 246

9.3.1 生态系统碳储量 246

9.3.2 碳年均固定量 250

9.3.3 固碳释氧量 253

附件1 缩写语 256

附件2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监测技术规程 258

参考文献 27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