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5卷 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5卷  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 张宪文,张玉法主编;刘维开,陈红民,吴翎君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4836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13804337页
  • 主题词:国民政府-执政-研究;中美关系-研究-中国-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5卷 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7

第一节 孙中山对中央政府的设计 7

一、孙中山与五权宪法思想 7

二、五权宪法思想精义 19

三、孙中山未能落实五权宪法 26

第二节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尝试 27

一、广州国民政府 27

二、蒋介石与迁都之争 32

三、武汉国民政府 36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训政制度的确立 39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9

二、训政制度的实施 43

第四节 五院制的国民政府 48

一、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48

二、国民政府的地方政治制度 56

第五节“训政约法”与“五五宪草” 60

一、约法之争 60

二、国民会议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66

三、“五五宪草” 75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执政环境与演变 87

第一节 国民党内的政治军事纷争 87

一、国民政府的政治妥协与派系 88

二、中原大战前后的政治纷争 97

三、宁粤冲突 116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127

一、蒋、汪合作 127

二、“安内攘外”政策 139

三、加速抗战准备 152

第三节 西安事变与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166

一、西安事变 167

二、国民政府政策之调整 179

第三章 重庆时期的国民政府 191

第一节 全面抗战爆发与国民政府西迁 191

一、全面抗战爆发 191

二、国民政府移驻重庆 197

第二节 凝聚抗战意志与党政军统一指挥 201

一、召开国防联席会议 201

二、成立党政军统一指挥机构 206

三、军事委员会改组 209

第三节《抗战建国纲领》与设置战时民意机构 212

一、党派合作,团结御侮 212

二、策定抗战建国大政方针 216

三、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222

第四章 战后的国民政府 228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国内政局 228

一、战后接收与复员 228

二、伪币兑换之流弊 233

三、黄金风潮 235

第二节 国共重庆会谈与政治协商会议 240

一、国共重庆会谈 240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47

第三节 第一届国民大会的召开 260

一、解读政协决议的纷争 260

二、美国的调解 265

三、召开制宪国民大会 278

四、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及代表选举纠纷 290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 294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中美关系 294

一、中美宁案交涉 295

二、中美关税谈判和对南京政府的承认 310

第二节 中国的求援和美国的孤立主义 321

一、从“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时期的中美关系 323

二、中美经济关系与外交交涉 330

第三节 美国在华企业的投资活动与外交——以大来和英美烟公司为例 346

一、美国大来青岛分行的经营 349

二、英美烟公司在华北 357

第四节 战时同盟与国共内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367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关系的缩影——史迪威事件 370

二、美国与国共内战之调停 383

第五节 战后新局势——重探《中美商约》 400

一、中美商务条约关系的历史回顾 403

二、战后重建与《中美商约》之签订 408

三、舆论评价与外交部之回应 417

结语 431

一、新史料的开发 431

二、从国际史视角展开的研究 432

三、以中国作为主体的国际化议题 433

四、数据库的运用 435

参考文献 437

索引 462

后记 4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