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乐律学探微 陈应时音乐文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乐律学探微  陈应时音乐文集
  • 陈应时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92032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81页
  • 主题词:律学-中国-古代-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乐律学探微 陈应时音乐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3

上编 乐律学概述 3

乐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一、古代的乐律研究 4

二、二十世纪的乐律研究 8

三、新世纪的乐律研究 12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 18

一、声 音 18

二、律 吕 22

三、均·宫 调 26

四、腔 31

五、拍·板 眼 32

六、谱 34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 51

一、古代中国人对于“律”的认识 51

二、十二律和“三分损益律” 52

三、京房60律和钱乐之360律 55

四、“新律”和“新法密率” 58

五、琴律和《十则》 62

六、笛律和“异径管律” 68

七、结束语 69

也谈汉族调式问题 73

一、关于“调”和“调性” 73

(一)宫调理论 73

中编 乐学研究 73

二、关于“转调” 77

三、关于“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 79

四、关于《梁秋燕》一例的调式 81

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 85

一、什么叫“之调”、“为调” 86

二、“之调”、“为调”的由来 87

三、“之调”、“为调”调名体系的被发现 89

也谈“左旋”和“右旋” 92

中日乐律二题 104

一、为何日本雅乐十二律中的黄钟相当于中国十二律中的林钟? 104

二、《乐书要录》中的“顺旋”是“右旋”还是“左旋”? 111

一种体系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120

一、引言 120

二、“宫系”和“调系” 121

三、“旋宫”和“犯调” 123

四、“顺旋”和“逆旋” 126

五、“之调”和“为调” 128

六、小结 130

七、余论 132

(二)乐调考析 137

唐宋燕乐角调考释 137

一、关于燕乐角调的几种解释 138

二、对于角调之考证 140

三、释燕乐角调之疑点 144

四、结束语 150

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 153

燕乐“四宫”说的来龙去脉 164

一、燕乐“四宫”说的提出 164

二、燕乐“四宫”说的自我否定 167

三、燕乐“四宫”说的再次提出和被肯定 168

四、燕乐“四宫”说的论证 169

五、凌廷堪《燕乐考原》的“四均七调” 172

六、《辽史 乐志》的“四旦二十八调” 176

“八十四调”新解 180

一、梁武帝八十四调 180

二、郑译八十四调 181

三、万宝常八十四调 182

四、祖孝孙八十四调 184

五、贺怀智八十四调 185

六、王朴八十四调 186

七、宋仁宗八十四调 187

八、张炎八十四调 188

九、陈元靓八十四调 189

十、结束语 190

(三)关于“变”和“闰” 192

“变”和“闰”是“清角”和“清羽”吗?——对王光祈“燕调”理论的质疑 192

一、王光祈的“燕调”理论 192

二、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变”和“闰” 194

三、蔡元定的燕乐调理论 195

四、结束语 206

再谈“变”和“闰” 211

一、关于“证俗失以存古义” 212

二、蔡元定所述是否合燕乐调“古义” 215

三、关于“变为宫”和“闰为角” 219

四、关于“一名二用” 221

五、三个遗留问题 223

“变”位于变徵“闰”位于变宫 226

(四)古谱解译 237

论姜白石词调歌曲谱的“?”号 237

一、历来诸家对于“?”号的解释 237

二、“?”是折低半音的变化音记号 239

三、“?”号为何不易被今人理解 246

四、结束语 250

宋代俗字谱研究 252

一、俗字谱研究迄今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二、关于“?”号 255

三、关于其他几个附加符号 257

附: 260

(1)译谱《鬲溪梅令》 260

(2)谱字校勘说明 260

敦煌乐谱新解 262

一、引言 262

二、解译敦煌原谱所取得的成果与产生的分歧 264

三、释“掣拍说” 270

四、“掣拍说”和诸说的不同之点 272

五、敦煌原谱新译的步骤和具体技术处理 279

六、结束语 289

[附记] 290

敦煌乐谱词曲组合中的若干问题 294

一、关于器乐旋律和歌唱旋律之间的关系 295

二、关于词和曲的段式关系 297

三、关于词和曲的句式关系 299

四、关于词和曲的节奏关系 300

五、关于词和曲的音韵关系 302

六、关于敦煌歌曲风格的探讨 304

七、结束语 306

敦煌乐谱“掣拍”再证 308

一、“?”号和“掣” 310

二、“?”号和“拍” 315

三、“?”号和“住” 321

四、结束语 324

敦煌乐谱“掣拍”补证 327

一、“掣拍”之“掣” 328

二、《又慢曲子伊州》和《伊州》 329

三、《阳关曲》 334

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37

(五)曲体分析 344

关于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曲式结构问题 344

一、《三宝佛》是“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吗? 344

二、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中的“回旋曲式”和“回旋性”是什么? 346

三、《夕阳箫鼓》和《二泉映月》是怎样构成的? 351

四、改编民族民间器乐曲是否要考虑原曲的结构原则? 354

论传统琵琶曲谱的小标题——从《霸王卸甲》谱谈起 356

一、《霸王卸甲》究竟有几段 356

二、《霸王卸甲》的曲式结构 358

三、何以会造成《霸王卸甲》的分段标目和曲式结构产生矛盾 360

四、传统琵琶曲谱中的小标题能否作为解释乐 362

曲的唯一依据 364

五、应该如何对待传统琵琶曲谱中的小标题 364

汉语单音词结构影响下的旋律形态 367

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 379

一、我国古代纯律的基础理论 379

(一)中国古代纯律考证 379

下编 律学研究 379

二、我国古代的纯律音阶理论 383

三、我国古代纯律的生律法 386

四、我国古代纯律理论的几个特点 390

琴曲《广陵散》谱律学考释 394

一、《广陵散》谱定弦法所用的律制 395

二、《广陵散》谱泛音和按音所用的律制 400

三、结束语 403

论姜白石的《侧商调调弦法》 407

一、几点说明 408

二、姜白石为什么要创立《侧商调调弦法》 410

三、姜白石是怎样在古琴上调出“侧商调”来的 414

四、《侧商调调弦法》的艺术功能 418

五、结束语 424

琴曲《碣石调 幽兰》的音律——《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一 427

一、关于《幽兰》谱的音律研究 428

二、《幽兰》谱的古琴定弦法及其散音 432

三、《幽兰》谱的泛音和徽位按音 434

四、《幽兰》谱的徽间按音 436

五、《幽兰》谱的音律 439

六、结束语 440

琴曲《碣石调 幽兰》的徽间音——《幽兰》文字谱研究之二 443

一、《幽兰》谱徽间音位的纯律特点 443

二、《幽兰》谱的长度音位和琴长 444

三、《幽兰》谱的徽名间音位 447

四、《幽兰》谱徽间音的音律 450

五、《幽兰》谱的形成年代 453

六、结束语 455

(二)生律法和律制 457

为“京房六十律”申辩 457

一、“京房六十律”没有附会“八卦” 458

二、“京房六十律”不是凑整数 459

三、“京房六十律”不是宣传迷信的工具 463

四、“京房六十律”没有无视于管律和弦律的区别 467

五、“京房六十律”在历史上没有起消极作用 470

十二平均律的先驱——何承天新律 475

律学四题 483

一、“上生”和“下生” 483

二、“京氏音差”和“钱氏音差” 486

三、王朴律的生律法 489

四、古琴律制的命名 490

评“复合律制” 494

一、“复合律制”的提出 494

二、“二律并用”和“复合律制” 496

三、曾侯乙编钟的测音数据和“复合律制” 498

四、“索商”和“中国式的纯律” 502

五、“纯律音系网”和“钟律音系网” 506

六、结束语 508

(三)律准和琴律 511

中国古代的律准 511

一、京房准 511

二、梁武帝“四通” 513

三、王朴准 514

四、朱载堉均准 516

五、结束语 517

古琴的徽分及其发明者 519

评《“琴律”研究》 526

一、琴律是否源于钟律 526

二、“三分损益法”和“四度五度相生法” 529

三、“均钟”和古琴的纯律调弦法 532

四、琴律是不是“复合律制” 536

论琴徽 541

论《东皋琴谱》的琴律 551

[附录] 陈应时音乐论著目录(1962-2003) 56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