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
  • 程虹,李元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760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93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质量检验-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1

第一章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规律 7

第一节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形成和发展的五个重点阶段 8

一、秦汉时期:初步建立了适应大一统国家政权的质检技术基础 8

二、唐宋时期:构建以法律制度为特征的传统质检体制机制 13

三、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社会质检体制盛极而衰 18

四、民国时期:与现代工业社会和主权国家相适应的质检体制的诞生与萌芽 24

五、新中国时期: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 28

第二节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5

一、质检体制的演进必须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5

二、质检职能是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固有职能并得到持续改善加强 37

三、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相对集中统一的质检制度 39

第二章 国(境)外质检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 43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质检体制机制 45

一、美国 45

二、欧盟 54

三、日本 60

四、发达国家的共同启示 66

第二节 以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质检体制机制 69

一、俄罗斯 69

二、印度 72

三、巴西 74

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共同启示 77

第三节 以埃及为代表的非洲发展中国家质检体制机制 78

第四节 以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地区)质检体制机制 81

一、新加坡 82

二、韩国 88

三、中国台湾地区 94

四、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地区)共同启示 98

五、国(境)外质检体制机制的共同规律 99

第三章 完善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依据和挑战 103

第一节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理论依据 106

一、经济理论层面 106

二、政治理论层面 109

三、文化理论层面 111

四、社会理论层面 114

五、生态理论层面 115

六、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理论层面 117

第二节 完善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现实依据与面临的挑战 118

一、质量领域的市场机制建设还不完善 118

二、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19

三、质量发展的综合能力依然薄弱 120

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适应和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21

五、政府质检部门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122

第四章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125

第一节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128

一、逻辑起点: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 129

二、根本目标:解决不断增长的质量需求与相对落后的质量保障能力及质量供给水平之间的矛盾 132

三、发展动力:改革与创新 135

四、构建基础:全社会信用特别是企业的质量诚信 136

五、技术路线:多种技术手段的专业协同 140

六、实现途径:质量和安全社会共治 142

第二节 中国质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145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质量管理职能 147

二、强化政府对“三大安全”的监管 152

三、加强质量发展基础建设 154

四、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与大质检文化建设 158

五、完善统分结合的内外检管理体制 160

六、建立激发企业承担质量主体责任的体制 162

第三节 中国质检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164

一、发展规划机制 165

二、法治保障机制 167

三、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 169

四、监督约束机制 171

五、技术支撑机制 173

六、公共服务机制 175

七、创新激励机制 176

八、国际合作机制 178

九、共同治理机制 180

主要研究结论 183

后记 1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