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变迁与互联网社会运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苏振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2030363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变迁与互联网社会运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的性质 1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运动兴起 1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运动的性质 6
第三节 政治企业家与企业家主导的社会变迁 10
第四节 研究回顾 22
一 社会运动理论文献综述 22
二 中国社会运动的研究综述 25
三 互联网与社会运动文献综述 27
第二章 理论框架:国家视角下社会运动的发生逻辑 35
第一节 国家视角下社会运动理论演变理路 35
一 从社会心理学分析到国家视角的复苏 36
二 国家视角的发展与第三代政治过程理论 39
三 国家视角的新发展与抗议政治学 44
四 国家在社会运动研究中的兴起、消失与再出发的可能解释 48
第二节 国家对社会运动的塑造 51
一 国家结构对社会运动的塑造 51
二 国家行为对社会运动的塑造 57
第三节 社会运动对国家的塑造 63
一 社会运动塑造国家的结构性行为 63
二 社会运动影响国家的制度性变化 65
三 社会运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67
第四节 从微观机制到社会结构的集体行动理论比较 69
一 经济学视角下自发性集体行动的不可能性 70
二 自发性集体行动失败的心理学解释:群体认同的缺失 73
三 社会运动何以产生的政治社会学解释 76
四 影响心理基础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结构 79
第三章 互联网社会运动的酝酿与形成 84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性质 84
第二节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91
第三节 互联网舆论塑造的演变历程 96
第四节 互联网社会运动形成 105
第四章 互联网社会运动的演变与发生机制 110
第一节 互联网社会运动对传统集体抗争的超越 110
第二节 传统集体抗争发生脉络与互联网社会运动成型 115
第三节 传统集体抗争与互联网社会运动的相互强化 120
第四节 互联网社会运动的自我生成 122
第五章 互联网影响社会运动的政治机会结构分析 134
第一节 社会运动发生机制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134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机会结构的影响 144
第三节 互联网在社会运动参与者形成中的作用 150
第四节 互联网在群体事件动员中的作用 152
第五节 互联网在抗争剧目形成中的作用 157
第六章 社会抗争意愿及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61
第一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62
一 相对剥夺感与社会抗争 163
二 生活满意度与研究假设 163
三 媒体使用频率与社会抗争 164
四 合法维权途径的知晓度与社会抗争 164
五 政治参与意识(政治效能感)与社会抗争 165
六 受教育年限与社会抗争 166
第二节 数据和方法 166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66
二 研究变量 167
第三节 模型与实证结果 169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173
第七章 中国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 176
第一节 高政治信任在中国 176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181
一 变量说明 181
二 数据描述 185
第三节 实证分析结果 186
第四节 社会流动预期影响政治信任的路径分析 188
第八章 互联网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与网民的价值观 195
第一节 中国网民的政治信任与价值观 195
第二节 理论与文献 196
一 政治信任 196
二 社会价值观 198
三 本书的假设 199
第三节 变量说明与回归结果分析:使用互联网对政治信任的影响 200
一 变量说明 200
二 回归结果分析 204
第四节 网民与非网民的价值观比较 208
一 网民和非网民的政治价值观比较 208
二 参与政治活动意愿 208
三 网民和非网民的经济价值观比较 210
四 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价值观比较 211
五 网民和非网民的经济状况、遵从传统的程度比较 212
第九章 社会运动治理的制度化路径 215
第一节 国家应对社会运动的逻辑与行为选择 215
第二节 社会运动治理的制度化 219
一 国家在制度化构建中应做的努力 220
二 社会运动组织的努力 221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选择 222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