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
  • 张美良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873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3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150页
  • 主题词:白垩纪-古岩溶-成因-研究-广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西晚白垩世古岩溶与成矿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1 古岩溶研究现状 4

2 区域地质特征 7

2.1 碳酸盐岩地层 7

2.1.1 丹洲群白竹组碳酸盐岩 7

2.1.2 寒武系碳酸盐岩 7

2.1.3 下奥陶统下部白洞组碳酸盐岩 7

2.1.4 泥盆系碳酸盐岩 8

2.1.5 石炭系碳酸盐岩 11

2.1.6 二叠系碳酸盐岩 12

2.1.7 三叠系碳酸盐岩 13

2.1.8 侏罗系碳酸盐岩 13

2.1.9 古近系碳酸盐岩 13

2.2 地质构造 13

2.2.1 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及形变特征 13

2.2.2 晚古生代的隆起与凹陷构造及中、新生代内陆构造盆地 16

2.3 岩溶发育历史 17

2.3.1 晚古生代岩溶发育特征 17

2.3.2 中生代以来岩溶发育特征 20

3 岩溶发育条件 22

3.1 岩性及其组合条件 22

3.1.1 碳酸盐岩岩石类型 22

3.1.2 碳酸盐岩岩溶层组类型 24

3.1.3 碳酸盐岩构造岩的岩石类型 24

3.2 地质构造条件 26

3.2.1 桂北台隆区 27

3.2.2 桂中-桂东台陷区 27

3.3 水文地质条件 29

3.4 气候条件 30

3.4.1 红层中红化物质的来源 30

3.4.2 动植物化石特征 30

3.4.3 红色岩溶建造的结构、构造特征 31

3.4.4 沉积组合及矿物特征 31

3.4.5 岩溶形态特征 31

3.4.6 古地理及古气温分析 31

4 桂林岩溶地区中生代地层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33

4.1 中生代地层的确定 33

4.1.1 上三叠统 33

4.1.2 上白垩统 35

4.2 中生代地层确定的地质意义 38

4.2.1 地层研究意义 38

4.2.2 地质构造研究意义 38

5 古岩溶建造 40

5.1 古岩溶建造概述 40

5.1.1 古岩溶建造的定义 40

5.1.2 古岩溶建造的研究现状 40

5.1.3 古岩溶建造的分类和研究重点 41

5.2 古岩溶建造特征 42

5.2.1 南方岩溶区白垩纪岩溶建造特征 42

5.2.2 桂林白垩纪岩溶建造特征 43

5.2.3 古岩溶建造中的溶积钙砾岩 47

5.3 溶积钙砾岩的成因类型 47

5.3.1 碳酸盐岩角砾岩的研究现状 47

5.3.2 桂林晚白垩世溶积钙砾岩的成因类型 48

5.3.3 溶积钙砾岩的沉积环境重建 54

5.4 红色溶积钙质泥岩的成因 63

5.4.1 碳酸盐岩的两种成土作用 63

5.4.2 红色钙质泥岩是古溶蚀残余成土作用的产物再固结形成的 65

5.4.3 晚白垩世红色溶积钙质泥岩形成的地质意义 67

6 晚白垩世红色岩溶建造的沉积相 72

6.1 岩溶建造的分布特征 72

6.1.1 空间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具方向性和局部等距性 72

6.1.2 时间上具有长期性、阶段性、继承性和新生性 74

6.2 岩溶建造的一些重要标志 75

6.2.1 物质成分和层组类型 75

6.2.2 岩石结构构造 77

6.2.3 岩溶建造体的产状 78

6.3 岩溶建造(岩系)的沉积-堆积相 79

6.3.1 岩溶盆(谷)地微(亚)相 79

6.3.2 岩溶洼地、溶斗微(亚)相 79

6.3.3 岩溶坡麓微(亚)相 79

6.3.4 岩溶断陷(裂)谷微(亚)相 79

6.3.5 岩溶洞穴、缝隙微(亚)相 81

6.4 岩溶岩系古地理意义 81

6.4.1 两条古水文汇水带 81

6.4.2 两类古岩溶地貌景观 81

7 古岩溶形态 83

7.1 古岩溶形态若干选用词 83

7.2 古岩溶形态及其组合类型 83

7.2.1 白垩纪岩溶的分布 84

7.2.2 古岩溶个体形态 91

7.2.3 古岩溶形态组合类型 98

7.3 古岩溶形态研究对古地形地貌重建的重要性 100

7.3.1 以岩溶改造和岩溶建造的观点研究古岩溶形态 100

7.3.2 按岩溶作用(化)过程识别古岩溶形态 100

7.3.3 古岩溶形态的恢复 101

7.3.4 古岩溶形态研究是岩溶研究的实践 101

8 古岩溶不整合的识别 102

8.1 岩溶不整合的内涵 102

8.1.1 岩溶不整合的时间含义 102

8.1.2 岩溶不整合的空间含义 102

8.1.3 岩溶不整合的地壳运动含义 102

8.1.4 岩溶不整合在物质、能量上的表现 103

8.2 古岩溶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103

8.2.1 古岩溶形态(体)标志 103

8.2.2 古地形、地貌标志 103

8.2.3 古岩溶建造标志 104

8.2.4 古构造标志 106

8.2.5 古生物、年代学标志 107

8.2.6 古水文网标志 107

8.3 古岩溶不整合研究的地质意义 108

9 中生代岩溶成矿作用 111

9.1 古岩溶成矿环境特征 112

9.1.1 构造控矿 112

9.1.2 岩性控矿 113

9.1.3 岩溶水物理化学性状与成矿的关系 115

9.2 古岩溶矿床典型矿例 118

9.2.1 铅、锌、黄铁矿床 118

9.2.2 重晶石矿床 119

9.2.3 滑石矿床 120

9.2.4 水晶矿床 120

9.3 古岩溶成矿作用特征 124

9.3.1 成矿时、空特征 124

9.3.2 岩溶发育与矿床类型特征 124

10 岩溶发育过程的改造与建造 127

10.1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27

10.2 不同岩溶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1 印支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2 燕山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29

10.2.3 喜马拉雅岩溶期的改造与建造 132

11结束语 134

11.1 古岩溶建造研究的实践意义 134

11.1.1 认识水岩作用的广泛地质意义 134

11.1.2 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延伸 134

11.1.3 证实古岩溶形态与岩溶建造的成(伴)生关系 134

11.2 古岩溶改造与建造的理论探索 135

11.3 古岩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理论探索 136

11.4 古岩溶研究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 13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