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温病学
  • 王灿晖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70255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温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1

绪论 1

一、温病学的性质、内容和地位 1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2

(一)战国时期至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 2

(二)宋、金、元时代——温病学的成长阶段 3

(三)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5

(四)民国时期 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8

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 9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和特点 13

一、温病的概念 13

二、温病的特点 13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13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4

(三)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5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5

(一)温病的范围 16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16

(二)温病的分类 17

四、温病与伤寒 19

(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系和区别 19

(二)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19

五、温病与温疫 20

(一)温疫的含义 20

(二)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 20

(三)前人对温病与温疫关系的认识 21

(二)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 22

六、温病与温毒 22

(一)温毒的含义 22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25

一、温病的病因 25

(一)温邪的概念 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27

二、温病的发病 30

(一)发病因素 30

(二)感邪途径 31

(三)发病类型 32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36

一、卫气营血辨证 36

(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形成 36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38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41

二、三焦辨证 42

(一)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 42

(二)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43

(三)三焦证候的传变 46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47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55

一、辨舌 55

(一)辨舌苔 56

(二)辨舌质 58

(三)辨舌态 59

(四)温病舌诊注意点 60

(五)舌诊的现代运用 60

二、验齿 60

(三)齿龈结瓣 61

(二)齿缝流血 61

(一)牙齿润燥 61

三、辨斑疹、白? 62

(一)斑疹 62

(二)白? 64

四、辨常见症状 64

(一)发热 64

(二)口渴 66

(三)汗出异常 67

(五)胸腹不适 68

(四)呕恶 68

(六)大小便异常 69

(七)神志异常 70

(八)痉 70

(九)厥脱 71

(十)出血 71

五、温病诊法的现代补充 72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78

一、温病的治则 78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79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 79

(二)温病治法的运用 80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81

(一)泄卫透表法 81

(二)清解气热法 82

(三)和解祛邪法 83

(四)祛湿泄热法 84

(五)通下逐邪法 84

(六)清营凉血法 85

(七)开窍醒神法 86

(九)滋阴生津法 87

(八)熄风止痉法 87

(十)固脱救逆法 88

(十一)外治法 88

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89

(一)兼痰饮 89

(二)兼食滞 90

(三)兼气郁 90

(四)兼瘀血 90

(二)余邪未尽 91

五、温病瘥后调理 91

(一)体虚未复 91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97

一、温病预防的意义 97

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97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100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101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101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102

第七章 风温 106

各论 106

【病因病机】 107

【诊断和鉴别诊断】 107

(一)诊断依据 107

(二)鉴别诊断 108

【辨证论治】 108

(一)辨证要点 108

(二)治则治法 108

1.邪袭肺卫 109

(三)分型辨治 109

2.邪入气分 110

3.邪入阳明 112

4.热入心包 113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116

【护理预防】 116

第八章 春温 121

【病因病机】 122

(一)诊断依据 1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3

(二)鉴别诊断 124

【辨证论治】 124

(一)辨证要点 124

(二)治则治法 124

(三)分型辨治 125

1.发于气分、营分 125

2.阳明热炽 127

3.热燔气营(血) 129

4.热盛动风 131

5.邪陷正衰 132

6.热灼真阴 133

7.邪留阴分 135

【护理预防】 136

第九章 暑温 143

【病因病机】 14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5

(一)诊断依据 145

(二)鉴别诊断 145

(二)治则治法 146

【辨证论治】 146

(一)辨证要点 146

(三)分型辨治 147

1.邪在气分 147

2.暑人心营 151

3.暑热动风 151

4.邪在血分 152

5.暑伤心肾 153

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154

(一)冒暑 154

【附】冒暑、暑秽 154

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154

2.暑热夹湿,郁阻肺卫 155

(二)暑秽 155

【护理预防】 156

第十章 湿温 164

【病因病机】 165

【诊断与鉴别诊断】 166

(一)诊断依据 166

(二)鉴别诊断 166

【辨证论治】 166

(一)辨证要点 166

(二)治则治法 167

(三)分型辨治 168

1.湿重于热证治 168

2.湿热并重证治 171

4.化燥人血证治 173

3.热重于湿证治 173

5.余邪未净证治 174

【护理预防】 175

第十一章 伏暑 182

【病因病机】 182

【诊断和鉴别诊断】 183

(一)诊断依据 183

(二)治则治法 184

(一)辨证要点 184

【辨证论治】 184

(二)鉴别诊断 184

(三)分型辨治 185

1.初发证治 185

2.邪在气分证治 186

3.热在营血证治 187

【护理预防】 188

第十二章 秋燥 193

(一)辨证要点 194

(二)鉴别诊断 194

【辨证论治】 194

(一)诊断依据 19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94

【病因病机】 194

(二)治则治法 195

(三)分型辨治 195

1.邪在肺卫 195

2.邪在气分 196

【护理预防】 199

3.气血两燔 199

第十三章 大头瘟 204

【病因病机】 204

【诊断和鉴别诊断】 205

(一)诊断依据 205

(二)鉴别诊断 205

【辨证论治】 205

(一)辨证要点 205

1.邪犯肺胃 206

2.毒壅肺胃 206

(二)治则治法 206

(三)分型辨治 206

3.毒壅肺胃,热结肠腑 207

4.胃阴耗伤 208

【护理预防】 208

第十四章 烂喉痧 212

【病因病机】 212

【诊断和鉴别诊断】 213

(一)诊断依据 213

(二)鉴别诊断 213

(三)分型辨治 214

1.毒侵肺卫 214

【辨证论治】 214

(二)治则治法 214

(一)辨证要点 214

2.毒壅气分 215

3.毒燔气营(血) 216

4.余毒伤阴 217

【护理预防】 217

第十五章 疫疹 224

【病因病机】 224

(一)诊断依据 225

(二)鉴别诊断 225

【诊断和鉴别诊断】 225

【辨证论治】 226

(一)辨证要点 226

(二)治则治法 226

(三)分型辨治 227

1.初发证治 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228

3.邪入营血 228

4.毒陷心包,肝风内动 229

6.余邪未净 230

5.正气暴脱 230

【护理预防】 231

第十六章 疟疾 235

【病因病机】 236

【诊断和鉴别诊断】 236

(一)诊断依据 236

(二)鉴别诊断 236

1.正疟 237

(三)分型辨治 237

(一)辨证要点 237

(二)治则治法 237

【辨证论治】 237

2.温疟 238

3.暑疟 238

4.湿疟 239

5.寒疟 239

6.瘴疟 240

8.疟母 241

7.劳疟 241

【护理预防】 242

第十七章 霍乱 247

【病因病机】 247

【诊断和鉴别诊断】 248

(一)诊断依据 248

(二)鉴别诊断 248

【辨证论治】 249

(一)辨证要点 249

(三)分型辨治 250

1.湿热证 250

(二)治则治法 250

2.寒湿证 251

3.干霍乱 252

4.亡阴证 253

5.亡阳证 254

【护理预防】 254

名著选读 259

温热论 叶天士 259

一、温病大纲 261

二、邪在肺卫 265

三、邪陷营血 267

四、流连气分 269

五、邪留三焦 271

六、里结阳明 272

七、论湿 275

八、辨舌验齿 277

九、辨斑疹白? 287

十、论妇人温病 289

湿热病篇 薛雪 296

一、湿热病提纲 297

二、邪在卫表 299

三、邪在气分 300

四、邪入营血 306

五、变证、类证 308

六、善后调理 321

温病条辨 吴瑭 328

一、温病的概念 329

二、温病初起和邪在肺卫 331

三、邪入阳明 334

四、邪入营血 340

五、真阴耗伤 341

六、暑温、湿温、伏暑、温毒的治疗 342

七、温病治禁 347

附篇 354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354

模拟试题(一) 354

模拟试题(二) 356

模拟试题(三) 359

参考答案 361

方剂索引 365

参考书目 3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