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50000隆子县幅H46C004002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50000隆子县幅H46C004002
  • 苏学军等著 著
  • 出版社: 地质大学
  • ISBN:978756253216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区域地质-地质调查-调查报告-中国;区域地质-地质调查-调查报告-隆子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50000隆子县幅H46C00400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与经济 1

一、位置与交通 1

二、自然地理与经济 1

第二节 目的任务要求 2

第三节 地质矿产调查历史与研究程度 4

第四节 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评述 5

一、任务完成情况 5

二、质量评述 7

第二章 地层及沉积岩 9

第一节 古元古代地层 10

一、南迦巴瓦岩群(Pt2-3N.) 10

二、亚堆扎拉岩组(Pt2-3y) 15

第二节 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 15

一、肉切村岩群(Pt3∈R.) 15

二、曲德贡岩组 17

第三节 三叠纪地层 18

一、雅鲁藏布江地层分区 18

二、康马隆子地层分区 51

三、北喜马拉雅分区 60

第四节 侏罗纪地层 62

一、剖面列述 63

二、岩石地层特征综述 70

三、岩相分析 72

四、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78

五、层序地层 81

第五节 白垩纪地层 88

一、雅鲁藏布江分区白垩纪朗县混杂岩(KL) 88

二、康马—隆子分区 100

三、北喜马拉雅分区 107

第六节 第四纪地质 112

一、第四纪地层 112

二、第四纪冰川 119

第三章 岩浆岩 121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121

一、晚三叠世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121

二、白垩纪超基性、基性、中性侵入岩 125

三、蛇绿岩系 131

四、脉岩 141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142

一、渐新世花岗斑岩 142

二、始新世中性、酸性侵入岩 143

三、中新世花岗岩 144

四、脉岩 148

第三节 火山岩 149

一、新元古代—寒武纪火山岩 150

二、晚三叠世火山岩 151

三、侏罗纪遮拉组火山岩 157

四、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桑秀组火山岩 159

五、早白垩世火山岩 160

第四章 变质岩 163

第一节 高喜马拉雅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带(Ⅰ) 164

一、南迦巴瓦变质岩亚带(Ⅰ1) 164

二、准巴—东拉变质岩亚带(Ⅰ2) 170

第二节 北喜马拉雅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带(Ⅱ) 172

第三节 拉轨岗日—隆子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带(Ⅲ) 172

一、杂果—得玛日变质岩亚带(Ⅲ1) 172

二、邦卓玛—三安曲林变质岩亚带(Ⅲ2) 177

三、哲古—隆子变质岩亚带(Ⅲ3) 179

第四节 雅鲁藏布江低温高压埋深变质岩带(Ⅳ) 180

一、玉门—塔马敦变质岩亚带(Ⅳ1) 180

二、琼果—章村变质岩亚带(Ⅳ2) 181

三、洗贡—莫洛变质岩亚带(Ⅳ3) 181

第五节 动力变质作用及韧性剪切糜棱岩带 185

一、准巴—东拉韧性剪切糜棱岩带(1) 185

二、杂果—得玛日韧性剪切糜棱岩带(2) 186

三、则莫浪—金东韧性剪切糜棱岩带(3) 186

第六节 接触变质岩及接触变质作用 187

一、主要接触变质岩石 187

二、日象—那嘎迪接触变质岩带 187

三、酒勒、亚堆区接触变质岩带 188

四、库曲、错那洞接触变质岩带 188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演化史 189

第一节 沉积建造 190

一、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190

二、康马—隆子褶冲带 192

三、北喜马拉雅褶冲带 192

四、高喜马拉雅基底逆冲带 193

第二节 构造变形相及构造变形相序列 193

一、构造变形相 193

二、构造变形相序列 195

第三节 各构造单元构造形迹特征 197

一、雅鲁藏布江结合带(Ⅰ) 197

二、康马隆子褶冲带(Ⅱ) 201

三、北喜马拉雅褶冲带(Ⅲ) 206

四、高喜马拉雅基底逆冲带(Ⅳ) 208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 209

一、地貌 209

二、夷平面 209

三、河流阶地 209

四、冰川活动 210

五、活动断裂及水热活动 210

六、地震活动 210

第五节 构造发展史 210

一、克拉通化阶段 213

二、克拉通阶段 213

三、雅鲁藏布江洋盆形成—扩张阶段 213

四、喜马拉雅陆块与冈底斯陆块碰撞阶段 213

五、青藏高原伸展隆升阶段 214

第六章 结束语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8

图版说明及图版 2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