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
  • 李龙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8269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汉族-民族形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民族形成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2

第二节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述评 7

第三节 本书有关概念及其关系的说明 20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主旨与写作方法 31

第二章 夏人、商人和周人的族属关系问题 33

第一节 夏人、商人和周人三者特征的区别 34

第二节 夏人、商人和周人之间的相同特征 69

第三节 小结 81

第三章 考古资料所见夏商时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夏人与商人,商人与东夷、淮夷的关系为例 83

第一节 考古资料所见夏人与商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85

第二节 考古资料所见商人与东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93

第三节 考古资料所见商人与淮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110

第四节 小结 115

第四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上) 117

第一节 “华夏”考 117

第二节 西周“同姓不婚”对促进华夏族形成的意义 122

第三节 西周大分封对促进族群认同及华夏族形成的意义 130

第四节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的族群认同及华夏族群的形成 137

第五节 小结 144

第五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中) 145

第一节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分布格局变迁与“华夷之辨”的提出 145

第二节 “华夷之辨”的内容、方式及意义 160

第三节 东夷、淮夷、徐夷与群舒的华夏化 167

第四节 内迁戎狄的华夏化 178

第五节 小结 192

第六章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及诸族群对华夏的认同(下) 193

第一节 楚族的族源及楚人的华夏化 193

第二节 秦族的来源及秦人的华夏化 216

第三节 吴王族的来源及吴人的华夏化 227

第四节 越王族的来源及越人的华夏化 238

第五节 中山国的族属、族姓问题及其华夏化 244

第六节 小结 254

第七章 战国时期汉民族的前身——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 255

第一节 战国时期地域上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 255

第二节 战国时期走向统一的华夏族群意识 262

第三节 小结 270

第八章 秦汉时期统一的华夏族群——汉民族的形成 272

第一节 秦汉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促进汉民族形成的意义 272

第二节 秦汉时期汉民族意识的形成 276

第三节 汉民族与华夏族之间的“不变”与“变” 291

第四节 小结 295

第九章 结语 297

主要参考文献 307

附图 322

附表 332

后记 341

Abstract 343

插图 61

图2.1 夏与先商典型陶器比较图 61

图2.2 晚商与先周陶器比较图 62

图2.3 夏人、商人与周人的占卜方式图 66

图2.4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δ13C测量示意图 71

图2.5 夏人、商人与周人骨笄示意图 76

图3.1 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岳石文化及包含有其文化因素遗存分布示意图 84

图3.2 沁水东西两岸夏、商文化同类器物比较示意图 86

图3.3 郑州二里岗类型陶器群图 91

图3.4 二里头铜器与二里岗下层铜器示意图 92

图3.5 郑州南关外下层A、B两组器物示意图 96

图3.6 山东、安徽地区的商文化类型分布图 100

图3.7 大辛庄遗址部分陶器 101

图3.8 前掌大墓地出土商式陶器 103

图3.9 前掌大M119部分出土青铜器 105

图3.10 苏埠屯铜器 108

图3.11 皖西类型陶器 111

图3.12 安徽江淮地区商文化类型遗址出土青铜器 112

图3.13 大城墩类型早商陶器 113

图4.1 西周时期诸侯国分布图 131

图4.2 姬姓封国占西周封国比例图 131

图5.1 诸夏被戎狄、楚侵伐示意图 159

图5.2 晋伐、灭诸戎示意图 185

图6.1 秦穆公以前秦国国君世系图 221

图7.1 战国前期形势简图 258

图7.2 战国后期形势简图 259

图7.3 《世本》世系图 266

图7.4 《山海经》世系图 267

图8.1 司马迁建构的华夏世系图 278

图8.2 汉代华夏边缘示意图 284

图9.1 汉民族形成过程示意图 303

表 58

表2.1 夏人、周人城址、宫殿(宗庙)基址方向统计表 58

表2.2 商代城址方向统计表 58

表2.3 夏人、商人与周人墓葬北向统计表 59

表2.4 夏人、商人与周人腰坑墓统计表 65

表2.5 夏人、商人与周人殉狗墓统计表 65

表2.6 夏人、商人、周人占卜方式比较表 67

表2.7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δ13C测量表 72

表2.8 夏商周时期黄土高原人骨C4与C3含量比例表 72

表2.9 夏人、商人与周人的葬式统计表 77

表3.1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下层的青铜器组合形式列表 93

表4.1 西周诸族姓通婚简况表 128

表5.1 戎狄寇扰诸夏事件列表 157

表5.2 楚侵灭诸夏事件列表 158

表5.3 诸夏团结抗击外族事件列表 164

表5.4 东夷、淮夷诸国与华夏政治交往活动列表 170

表5.5 诸夏与东夷通婚列表 171

表5.6 诸夏与戎会盟列表 182

表5.7 诸夏灭狄事件列表 185

表5.8 《左传》所见晋国上层奔狄事件列表 187

表5.9 诸夏与狄会盟列表 187

表6.1 祝融八姓(除芈姓外)地理位置列表 195

表6.2 《春秋》与《左传》所记春秋时期楚灭国列表 203

表6.3 楚与诸夏政治交往表 206

表6.4 华夏上层贵族奔楚事件列表 207

表6.5 楚与诸夏通婚列表 208

表6.6 楚人引用华夏典籍列表 210

表6.7 楚青铜铭文引用或化用《诗经》列表 211

表6.8 春秋时期秦灭国(族)列表 223

表6.9 《左传》所见秦与诸夏盟会列表 224

表6.10 春秋时期吴国侵、灭国(族)列表 232

表6.11 吴与其他诸侯国政治交往列表 233

表6.12 吴与其他诸侯国交聘事件列表 234

表6.13 吴与其他诸侯国通婚列表 235

表6.14 中山三器铭文与《诗经》对照表 252

表7.1 《世本》所载世系矛盾之处列表 267

表7.2 春秋战国时期典籍所记谱系比较表 268

表8.1 《史记》与先秦时期典籍所载世系异同比较表 279

表8.2 汉代华夏周边族群特征简表 284

附图 322

附图1 二里头遗址宫城平面示意图 322

附图2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平面示意图 323

附图3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平面示意图 324

附图4 岐山凤雏甲组基址平面示意图 325

附图5 郑州商城平面示意图 326

附图6 偃师商城宫城宫室建筑基址分布示意图 327

附图7 洹北商城及其与殷墟位置关系示意图 328

附图8 偃师商城四号宫殿基址发掘平面示意图 328

附图9 殷墟小屯宗庙宫殿区甲、乙、丙三组基址位置示意图 329

附图10 殷墟石人、玉人像 330

附图11 洛阳庞家沟出土人形铜车辖 331

附图12 洛阳东郊出土玉人 331

附表 332

附表1 西周主要封国情况列表 332

附表2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大事列表 33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