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萧山自造 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与模式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萧山自造  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与模式
  • 段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9495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区(城市)-农村住宅-研究-杭州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萧山自造 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与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关注中国农村的当代乡土住宅 1

1.1 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时代语境 2

1.1.1 城市化语境下城郊乡村的“重写” 2

1.1.2 全球化语境下乡土住宅的自发性建造 3

1.1.3 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农村的样本作用 4

1.2 什么是乡土建筑研究 5

1.2.1 从风雅建筑到风土建筑 5

1.2.2 西方20世纪以来的乡土建筑研究 7

1.2.3 中国学界的乡土建筑研究 9

1.2.4 乡土建筑相关研究综述 10

1.2.5 本研究所处的位置 12

1.3 为什么研究当代乡土住宅 14

1.3.1 乡土住宅,一种日常视角 14

1.3.2 研究乡土住宅和聚落的意义 15

1.3.3 选择萧山南沙地区的原因 16

1.3.4 概念辨析 18

1.4 本书的论证结构与框架 20

1.4.1 基本研究方法 20

1.4.2 论证结构的建立 20

1.4.3 本书研究的框架 22

第2章 历史和条件——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语境 27

2.1 萧山南沙地区的地理形成 29

2.1.1 “三亹”的演变(宋嘉定年间至清乾隆年间) 29

2.1.2 南沙的成陆(清嘉庆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 32

2.1.3 南沙外围新涂的形成和围垦(1956—1980年) 35

2.1.4 小结 36

2.2 萧山县三个子地区的地方文化——塘里、南沙和南乡 37

2.2.1 塘里的地方文化 37

2.2.2 南沙的地方文化 38

2.2.3 南乡的地方文化 40

2.2.4 小结 41

2.3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聚落格局的影响(1949—1984年) 41

2.3.1 新中国成立前时期 42

2.3.2 土地改革时期 42

2.3.3 人民公社时期 42

2.3.4 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43

2.3.5 小结 43

2.4 聚落和住宅的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20世纪50年代—2005年) 46

2.4.1 园田化规划(20世纪50—80年代) 46

2.4.2 政府颁布农村建房标准(20世纪80—90年代后期) 49

2.4.3 “农民住宅区”试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5年) 49

2.4.4 官方推荐农宅设计方案(2005年至今) 50

2.4.5 小结 51

2.5 城市化进程下的规划和重写(1990年至今) 52

2.5.1 第一阶段:安于一隅,卫星城镇 54

2.5.2 第二阶段:杭州的侵蚀,大都市副城区 55

2.5.3 第三阶段:萧山的分解,新城计划 56

2.5.4 小结 58

第3章 取样和阅读——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样本 61

3.1 样本取样方式 62

3.1.1 取样的前提 62

3.1.2 取样的范围 63

3.2 取样村镇基本情况 65

3.2.1 新街镇 65

3.2.2 瓜沥镇 66

3.2.3 党湾镇 68

3.2.4 南阳镇 69

3.2.5 义蓬镇 70

3.2.6 临浦镇 71

3.3 样本阅读 72

3.3.1 样本001:老夫妻独居之家 75

3.3.2 样本002:“歪”住宅 79

3.3.3 样本003:老于家的扩建计划 83

3.3.4 样本004:独居老人的出租屋 87

3.3.5 样本005:平台上的基督徒之家 90

3.3.6 样本006:乡土基督教堂 94

3.3.7 样本007:以厂为家的工作坊 98

3.3.8 样本008:租户集合住宅 103

3.3.9 样本009:老组长的田园之家 107

3.3.10 样本010:新家在“新农村” 111

3.3.11 样本011:工长的“去装饰”住宅 114

3.3.12 样本012:“山寨”——新流行样式的发生 119

3.3.13 样本013:建造中的婚房 122

3.3.14 样本014: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一 127

3.3.15 样本015: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二 131

3.3.16 样本016:设计和调整,村委会会计的家 135

3.3.17 样本017:第二居所,兄弟住宅的更新 138

3.3.18 样本018:“农民城市人”的第二居所 143

3.3.19 样本019: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流行样本 147

3.3.20 样本020:新旧嫁接——老宅的生长 151

第4章 形式和组织——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 157

4.1 样本分析方式 158

4.1.1 多角度考察 158

4.1.2 样本的局限性 159

4.1.3 类型分析方式 159

4.2 样本的时间断代和分布 166

4.2.1 年代组01:20世纪80年代之前 166

4.2.2 年代组02: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167

4.2.3 年代组03: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 168

4.2.4 年代组04:2000—2009年 169

4.2.5 年代组05:2009年至今 170

4.2.6 小结 171

4.3 主体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 172

4.3.1 原始型 174

4.3.2 基本型和扩展型 175

4.3.3 对称型和组合型 178

4.3.4 “基因图谱”——主房空间的类型进化规律 187

4.4 附属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 189

4.4.1 附着型 191

4.4.2 共生型 193

4.4.3 替换型 196

4.4.4 扩张型 199

4.4.5 占据型 202

4.4.6 “新陈代谢”——附属配房的演化逻辑 206

4.5 聚落的地块格局分析 207

4.5.1 聚落肌理 207

4.5.2 地块格局 209

4.5.3 围合和阡陌——萧山南沙聚落的地块格局 209

4.5.4 边界和圈层——萧山南沙聚落的入户路径 213

4.5.5 网格和细分——悉尼奥斯特拉地区的比较研究 220

4.5.6 地块格局、规划和生产的博弈 226

4.5.7 未来规划,重写并非唯一解 228

4.6 萧山南沙乡土住宅形式的组织机制总结 234

4.6.1 基因——受控的广谱性 237

4.6.2 共享——短程通讯 241

4.6.3 突变——特征涌现 242

4.6.4 蔓延——“序”的形成 246

4.6.5 小结 246

第5章 特征和模式——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生成逻辑 251

5.1 萧山南沙地区乡土住宅的模式 252

5.1.1 映射:地域基因的“函数” 252

5.1.2 模式:子系统的映射组合 252

5.2 “之间”:萧山乡土住宅的外部条件特征 256

5.2.1 在乡土建筑语境下“之间”的内涵 256

5.2.2 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之间”状态 257

5.3 萧山的社会规则:乡土和都会之间 258

5.3.1 “家”,通用的框架 258

5.3.2 礼俗和迷信,乡民的心态 263

5.3.3 差序格局,亲疏的隔离 265

5.4 萧山的经济形态:农业和工业之间 269

5.4.1 高密度小规模工业化,扁平化的城乡 270

5.4.2 “不离乡不离土”,萧山的工业化转型 273

5.4.3 “农民城市人”,萧山的新农村人 274

5.5 萧山的文化价值:地方和全球之间 277

5.5.1 “山寨”,缺乏自信的文化 277

5.5.2 “媚俗”,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279

第6章 结语——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启示 285

6.1 乡村,从城镇化到村镇化 288

6.2 土地,从争利到让利 289

6.3 品位,从媚俗到白贲 292

6.4 传统,从静态到动态 295

6.5 关注,从精英到民粹 296

6.6 匠作,从业余到规范 299

6.7 设计,从封闭到开源 301

6.8 结语与展望 304

参考文献 3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