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发展中个人与社群关系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发展中个人与社群关系研究
  • 王洪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462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2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发展中个人与社群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论 1

一个人与社群关系问题的提出 1

二个人与社群关系问题研究的意义 4

三研究综述 6

四主要内容 12

第一章 个人与社群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第一节 个人与群体 16

一 自然性的“自然”群体生活 16

二有机性的“社会”群体生活 17

三“个人”概念的逻辑生成 19

(一)关于“个人”概念的词源学规定 19

(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个人”概念 20

第二节 社群与社会 23

一 “社区”的词源学考量 23

二“社群”概念及源流探究 26

三社会与社群的概念殊异 30

第三节 个人、社群与社会的相互关联 36

一宏观视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36

二微观领域:个人、社群、社会的三维互动 40

第二章 西方语境下的个人与社群 42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与城邦 42

一 以“善”为最高价值的“城邦”或社群 43

(一)“自然”的内在目的性的城邦 43

(二)“政治性”的城邦及其功能 45

(三)城邦的“善” 47

二 以政治生活为指向的“公民”或个人 49

(一)公民及公民资格 49

(二)公民的德性 52

三“城邦”优于“个人”的社群观 57

第二节 滕尼斯哲学中的社会与共同体 61

一 共同体与社会的根本性差异 62

二共同体几种形式及其规律 64

三人的本质和选择意志 68

第三章 个人与社群关系的社群主义理论建构 72

第一节 政治哲学主题的逻辑演进 72

一 功利、功利主义及辨析 72

(一)功利与功利主义 73

(二)功利主义的辩证分析 77

(三)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及权利正义论 81

二社群与社群主义 85

(一)社会经济背景 85

(二)政治文化背景 86

(三)思想理论前提 88

第二节 社群主义的理论建构 89

一 哲学形而上学:社群本原取代个体本原 89

二政治哲学:社群中心取代个体中心 94

三 美德哲学:公共的善取代个体权利 10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群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问题 11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共同体与社会 117

一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共同体概念 118

(一)与个人共同出场的“共同体” 118

(二)“共同体”的类型描述 120

二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联结 124

第二节 哲学形上的反思:个人与社群 128

一 自我或个人的历史文化生成 129

二 非悬空的社会或社群 131

三 自我和社群的互构互塑 133

第三节 美德哲学的辨析:道德与利益 135

第四节 政治哲学的反思:公益与国家 140

第五节 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 143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互补性 144

二 马克思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照 149

第五章 现实中国社会“个人与群体”良性互动模式构建的可能性 15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151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经济与社会 152

二主导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154

三 非主流文化下的个人与群体 161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群体 166

一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66

二 主体性、个人主体性层级及主体性困境 168

三转型社会中的个人与群体 172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个人与社群的互动模式建构的可能 174

一 中介和社会中介系统 175

二群体主体性的培育及生成 176

三 良性互动机制的文化和制度诉求 178

结束语 184

参考文献 186

后记 2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