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国维传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王国维传
  • 陈鸿祥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93302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王国维(1877~1927)-传记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国维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生须惜少年时 1

一 出生与时代 1

二 故乡的人,故乡的潮 3

三 清寒家境传书香 6

四 私塾·庭训·游戏 9

五 笃志坟典,心向新学 13

六 艰难备尝的科举考试 16

第二章 维新潮中露才学 20

一 来到了《时务报》馆 20

二 入读“东文学社” 23

三 知遇罗振玉 27

四 忧愤赋诗咏“变法” 31

五 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柟梓也 34

六 学以致用攻英文 37

第三章 20世纪之初再抉择 41

一 参加“出洋考试” 41

二 书赠《咏史二十首》 43

三 咏史图自强,加注斥排外 47

四 试译《势力不灭论》与初介歌德《浮士德》 51

五 题照别罗氏,悲欢世纪初 55

六 留日忧国运,归来逢“变法” 58

第四章 迎来了“兴学热” 62

一 “兴学热”中忙编译 62

二 辨哲学之惑,论教育宗旨 65

三 就任通师教职,质疑张謇“废庙立学” 69

四 《叔本华像赞》与《西洋伦理学史要》 74

五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81

第五章 遨游“教育世界” 87

一 主编《教育世界》 87

二 礼赞孔子,推尊托翁 92

三 译介“教育小说”,益以编者所闻见 96

四 本“独立、自由”之精神,批驳张之洞“废哲读经” 101

五 痛诋“平凡主义”,抨击“以官奖励学问” 104

第六章 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 110

一 沧浪亭畔寻诗去 110

二 在学术反思中返读康德,为梁启超指“谬” 113

三 做了“相国门生” 119

四 在“官书坐位”中译刊名著,向辜鸿铭叫板 123

五 你的词就叫“人间”吧! 128

六 《人间词》的哲学意蕴 133

七 《人间词话》的写作与问世 141

八 文论的明珠,不朽的经典 144

第七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耕耘 150

一 北京安家 150

二 “学术转向”中的第一著:《戏曲考原》 154

三 “学学山海居”里的奠基作:《曲录》 158

四 学术遗迹:“词山”“曲海”间的几项耕耘成果 163

五 《宋元戏曲考》的写成及其开创性贡献 170

第八章 辛亥东渡 176

一 定计东渡,寓居京都 176

二 咏史痛诋“狐媚”术,辛亥风云蕴笔底 179

三 《颐和园词》:封建王朝的最后挽歌 187

四 攻究文史,发兴“温经” 195

五 以新眼光论述国学,协同罗氏考释攻关 199

六 新著迭出,硕果累累 203

七 应约撰札记,艰难度岁月 207

第九章 丙辰归国 212

一 新春佳节返上海 212

二 “包办”杂志,拒迁“哈园” 215

三 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221

四 面对新文化大潮 227

五 指导演习古礼,讲授《经学概论》 230

六 《观堂集林》背后的故事 235

第十章 “骑马”紫禁城 241

一 进了“南书房” 241

二 上书溥仪“论政学” 244

三 竭尽“愚忠”发抗议 248

四 煞费苦心撰“忠武碑文” 251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260

一 清华研究院第一位到任导师 260

二 娓娓动听讲古史,老老实实说“不知” 264

三 长子英年之丧与挚友断交之痛 269

四 自沉昆明湖 274

五 自沉以后的遗响:遗书、遗折与遗墨 277

第十二章 沉痛的历史教训,不朽的学术业绩 284

一 巨大的社会反响 284

二 沉痛的历史教训 287

三 划时代的学术贡献 292

四 引领学术新路的不朽业绩 295

后记 30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