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秭归河光嘴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秭归河光嘴
  • 张万高主编;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110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9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01页
  • 主题词: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秭归县-商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秭归河光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发掘经过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文化地理环境 1

第二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 2

图一 何光嘴遗址地理位置图 2

图二 何光嘴遗址地形及发掘位置图 4

图三 何光嘴遗址A区探方分布图 5

图四 何光嘴遗址B区探方分布图 6

一、地层堆积的成因及其特点 7

第一节 地层堆积 7

第二章 地层与遗迹 7

二、文化层的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8

三、典型探方和地层堆积举例 9

表1 BT14和BT16的地层关系对照表 9

图五 AT13南壁剖面图 10

图六 AT11东壁剖面图 10

图七 AT19南壁剖面图 11

图八 AT17南壁剖面图 12

图九 BT18西壁剖面图 12

图一○ BT14东壁剖面图 13

图一二 BT25西壁剖面图 15

图一一 BT6东壁剖面图 15

图一三 BT41南壁剖面图 16

第二节 遗迹 16

图一四 何光嘴遗址A区遗迹分布图 17

图一五 何光嘴遗址B区遗迹分布图 18

一、房址 19

图一六 F2平、剖面图 20

图一七 F5平、剖面图 21

图一八 F6平、剖面图 22

二、灰坑 23

图一九 F3平、剖面图 24

图二○ BH1平、剖面图 25

图二一 BH36平、剖面图 26

图二二 BH8平、剖面图 27

图二三 BH38平、剖面图 28

图二四 BH18平、剖面图 29

图二六 AH1平、剖面图 30

图二七 BH14平、剖面图 30

图二五 BH22平、剖面图 30

图二八 BH32平、剖面图 31

图二九 BH39平、剖面图 31

一、房址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32

图三○ BH30平、剖面图 32

第三节 地层遗迹的分布与特点 32

二、灰坑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33

图三一 何光嘴遗址房址分布特点示意图 33

三、遗迹间的地层关系举例 34

图三二 何光嘴遗址灰坑分布特点示意图 34

图三三 BH20、BH22、BH24叠压关系图 35

图三四 BH9、BH34与F2打破关系图 36

第三章 陶器 37

第一节 发现概况 37

一、B区 37

表2 BT14⑩层陶系统计表 37

表3 BT14⑨层陶系统计表 37

表7 BH18陶系统计表 38

表6 BH36陶系统计表 38

表5 BT14⑧层陶系统计表 38

表4 BH24陶系统计表 38

表8 BT14⑩层器类统计表 39

表9 BT14⑨层器类统计表 39

表10 BH24器类统计表 39

表13 BH18器类统计表 39

表12 BH36器类统计表 39

表11 BT14⑧层器类统计表 39

表14 BT13⑩层纹饰统计表 40

表17 BT14⑧层纹饰统计表 40

表15 BT14⑨层纹饰统计表 40

表18 BH36纹饰统计表 40

表19 BH18纹饰统计表 40

表16 BH24纹饰统计表 40

表21 A区陶器器类统计表 41

表20 A区陶器纹饰统计表 41

表22 A区陶系统计表 41

二、A区 41

第二节 纹饰 41

图三五 纹饰拓片及摹本 42

图三六 几何形印纹拓片(一) 43

图三七 几何形印纹拓片(二) 44

第三节 器类与型式 44

一、B区 45

图三八 陶灯形器 46

图三九 陶鬶 47

图四○ 陶鬶与陶鬶鋬 49

图四一 A型陶大口缸 51

图四二 B、C型陶大口缸 52

图四三 D、E型陶大口缸 53

图四四 A型陶罐 54

图四五 B型陶罐 55

图四六 C型陶罐 56

图四七 D型陶罐 57

图四八 E、F型陶罐 59

图四九 G、H型陶罐 60

图五○ I、J、K、L型陶罐 62

图五一 M、O、P、Q、R型陶罐 63

图五二 N型陶罐 64

图五三 A、B、C型陶盆 66

图五四 陶花边口沿器 67

图五五 A型陶釜 69

图五六 B、C型陶釜 70

图五七 D、E、F型陶釜 72

图五八 A型陶凸肩罐 74

图五九 B型陶凸肩罐 75

图六○ C型陶凸肩罐 76

图六一 陶小罐、豆 78

图六二 陶豆盘、盘、簋形器 79

图六三 陶瓮、圈足盘、尊、瓶、饼、羊角杯、钵、器盖、鼎(鬲)足、纺轮 81

二、A区 82

图六四 A区陶釜 83

三、其他遗物 85

图六五 A区陶瓮、小罐、高领罐、钵、簋形器、豆 85

第四节 分期与年代 86

图六六 铜、骨器 86

表23 主要器类式别与地层对照表 89

第一节 发现概况 93

第二节 分类记述 93

第四章 石制品 93

一、初级产品 94

图六七 锤击、锐棱砸击石片 95

图六八 锐棱砸击石片 96

二、第一类工具 98

三、第二类工具 99

图六九 锐棱砸击石核、锤击石锤、锐棱砸击石锤 99

图七○ 圆端刃、直端刃、凹缺刃刮削器 101

图七一 盘刃、单凸刃、单直刃砍砸器 103

图七二 嵌柄类石斧 104

图七三 手握类石斧、缠柄类石斧、石凿 106

图七四 石锄、石楔 108

图七五 石锛 109

图七六 手镐 111

图七七 薄刃斧、石刀 112

图七八 尖刃器、石网坠 114

一、文化性质 114

第三节 文化特点 114

二、文化关系 116

第二节 种属记述 118

第一节 发现概况 118

第五章 动物群 118

图七九 猕猴、小麂、獐 119

一、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122

二、鸟纲 Aves 122

图八○ 水鹿、黑熊、狗、水牛、鸡 123

三、鱼纲 Pisces 123

图八一 草鱼、青鱼躯骨 124

图八二 青鱼、草鱼、鲤鱼、鳡鱼、黄桑鱼 126

四、腹足纲 Gastropoda 127

五、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127

第三节 讨论 128

一、动物群性质 128

图八三 中华鲟、圆顶珠蚌、蚌刀、鹿角坯 128

二、动物群与自然环境 129

三、家养动物和特殊动物 130

四、骨、蚌的利用 130

五、动物群与经济活动 131

一、房址 132

第一节 地层堆积 132

第二节 遗迹 132

第六章 汉至明清时期遗存 132

图八四 BT6北壁剖面图 132

图八五 F1平、剖面图 133

二、灰坑 134

图八六 BH3平、剖面图 134

三、墓葬 135

图八七 BH15平、剖面图 135

图八八 AM1平、剖面图 136

图八九 AM2平、剖面图 137

图九○ AM3平、剖面图 138

图九一 BM1平、剖面图 139

第三节 遗物 140

图九二 BM2平、剖面图 140

一、汉至六朝时期遗物 141

图九三 汉至六朝时期瓷器(一) 142

图九四 汉至六朝时期瓷器(二) 143

图九五 汉至六朝时期釉陶器 144

图九六 汉至六朝时期陶器、铁器、铜钱 146

二、唐宋至明清时期遗物 147

图九七 唐宋至明清时期瓷器、釉陶 148

第四节 结语 150

图九八 唐宋至明清时期铜器、骨器、钱币 150

附表 152

附表一 何光嘴遗址商时期房址登记表 152

附表二 何光嘴遗址商时期灰坑登记表 152

附表三 何光嘴商代遗址石制品分类与统计 155

附表六 狗、化石狼、现生狼M1测量与比较 157

附表五 猕猴、硕猕猴、藏酋猴、金丝猴上臼齿测量与比较 157

附表四 何光嘴石斧类型统计表 157

附表七 中国夏、商、周相近时期动物群比较表 158

附表十 何光嘴遗址汉至明清时期墓葬登记表 160

附表九 何光嘴遗址汉至明清时期灰坑登记表 160

附表八 何光嘴遗址汉至明清时期房址登记表 160

Abstract 161

后记 16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