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及针灸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学基础及针灸学
  • 张秀花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346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83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及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学基础 3

绪论 3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3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 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基本概念 9

二、基本内容 9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基本内容 12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第二章 藏象 16

第一节 脏腑 17

一、五脏 17

二、六腑 24

三、脏腑关系 27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0

一、气 30

二、血 32

三、津液 33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4

一、六淫 35

第一节 病因 35

第三章 病因、病机 35

二、疠气 37

三、七情 38

四、饮食、劳逸 39

五、寄生虫、外伤 40

六、痰饮、瘀血 40

第二节 病机 41

一、邪正盛衰 42

二、阴阳失调 42

三、长降失常 43

一、望神 44

第一节 望诊 44

第四章 四诊 44

二、望色 45

三、望形态 45

四、望头颈五官 46

五、望皮肤 47

六、望舌 47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50

八、望小儿示指络脉 50

第二节 闻诊 51

一、听声音 51

一、问寒热 52

第三节 问诊 52

二、嗅气味 52

二、问汗 53

三、问头身 54

四、问胸胁脘腹 55

五、问饮食与口味 55

六、问二便 56

七、问睡眠 56

八、问经带 57

九、问小儿 58

第四节 切诊 58

一、脉诊 58

二、按诊 62

第五章 辨证 6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3

一、表里 64

二、寒热 64

三、虚实 65

四、阴阳 67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6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6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6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70

四、血分证 70

三、脾与胃病辨证 71

四、肝与胆病辨证 7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75

六、脏腑兼病辨证 76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78

一、卫分证 79

二、气分证 79

三、营分证 79

第四节 三焦辨证 80

第五节 六经辨证 80

三、少阳病证 81

四、太阴病证 81

二、阳明病证 81

一、太阳病证 81

五、少阴病证 82

六、厥阴病证 82

第六章 预防与治疗 83

第一节 预防 83

一、未病先防 83

二、既病防变 84

第二节 治则 84

一、治病求本 85

二、扶正祛邪 86

三、调整阴阳 87

一、汗法 88

第三节 治法 88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8

二、吐法 89

三、下法 89

四、和法 89

五、温法 89

六、清法 89

七、消法 89

八、补法 90

二、名称及分布规律 93

一、概念及组成 93

第一节 经络 93

第七章 经络与腧穴 93

下篇 针灸学 93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94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94

第二节 腧穴 94

一、分类 95

二、定位方法 95

三、十四经脉循行与常用腧穴 97

四、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及经外奇穴 118

三、针刺前的准备 123

一、常用针具 123

二、针刺练习 123

第八章 刺灸方法 123

第一节 针法 123

四、针刺方法 124

五、针刺意外及处理 126

六、针刺注意事项 127

第二节 灸法 127

一、艾灸种类 128

二、灸法的作用与适应证 128

[附]拔罐疗法 129

第三节 其他疗法 129

一、耳针 129

二、电针 134

一、处方组成规律 135

二、处方变化规律 135

第九章 治疗 135

第一节 总论 135

三、常用配穴法 136

第二节 内科病证 137

一、中风 137

二、眩晕 139

三、头痛 140

四、面瘫 142

五、痹证 143

六、腰痛 145

七、胁痛 146

八、瘘证 147

九、痫证 148

十、不寐 149

十一、脏躁 150

十二、惊悸、怔忡 151

十三、咳嗽 152

十四、哮喘 153

十五、呕吐 154

十六、胃痛 155

十七、腹痛 156

十八、泄泻 157

十九、痢疾 158

二十、便秘 159

二十一、癃闭 160

二十二、遗精 161

二十三、阳萎 162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162

一、月经不调 162

二、痛经 163

三、经闭 164

四、崩漏 165

五、带下 166

六、胎位不正 167

七、滞产 167

九、阴挺 168

八、乳少 168

十、急惊风 169

十一、遗尿 170

第四节 外科病症 171

一、风疹 171

二、疔疮 171

三、乳痈 172

四、痔疮 173

五、扭伤 174

六、肘劳 175

七、腱鞘囊肿 176

八、蛇丹 176

二、耳鸣、耳聋 177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177

一、目赤肿痛 177

三、牙痛 178

四、咽喉肿痛 179

五、近视 180

第六节 急症 180

一、晕厥 180

二、虚脱 181

三、高热 181

四、抽搐 182

五、急痛 18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