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儒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先秦儒学
  • 钱逊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21537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先秦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 1

第一章 先秦儒学形成、发展的背景与环境 1

第二章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11

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13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15

1.德与刑的关系 15

2.德与礼的关系 17

3.举贤才 22

4.庶、富、教 23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5

三、仁的学说 26

1.仁的基本精神 26

2.仁包含诸德 30

3.仁的社会理想 32

4.义利关系 33

5.守死善道,杀身成仁 35

6.仁德的修养 39

四、教育思想 45

1.学以致其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45

2.求知和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49

五、关于天命鬼神的思想 56

1.天、命 57

2.鬼神 60

六、中庸 62

第三章 儒学的亚圣——孟子的思想 68

一、孔子死后儒学的发展 68

1.韩非所说“儒分为八” 68

2.有关的其他材料 70

3.简单的综述 74

二、孟子的思想 76

1.性善论 77

2.关于仁、义的思想 86

3.修养论 92

4.仁政学说 105

5.关于义利关系和天、命的思想 119

6.对其他学派思想的批评 126

第四章 儒家的别派——荀子的思想 131

一、礼法并施的政治思想 131

1.王霸兼用 131

2.德教与刑赏的关系 133

3.任贤 137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41

二、性恶论 143

1.性伪之分 143

2.论人禽之别 147

3.途之人可以为禹 149

4.节欲的原则——进则近尽,退则节求 151

5.积善成圣 153

6.性恶论与法家、孟子人性思想的异同 159

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 160

1.明天人之分 160

2.天行有常 163

3.制天命而用之 165

4.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 168

四、关于人的认识的思想 169

1.形具神生,缘目知形,缘耳知声 170

2.世界可知 172

3.学至于行而止 174

4.解蔽 175

5.制名以举实 179

第五章 先秦儒学的新形态——《易传》的思想 183

一、《易传》思想的特点 183

1.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183

2.在解释《易经》的形式下阐述世界观 187

二、《易传》思想的核心——辩证思想 188

1.—阴—阳之谓道 189

2.关于和谐的思想 194

3.穷则变,变则通 197

4.见几而作 201

5.生生之谓易 202

6.《易传》思想与《老子》辩证思想的异同 205

简短的结论 209

第二部分 对儒学的认识和评价 213

第六章 认识和评价先秦儒学的几个问题 213

一、先秦儒学对后世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213

二、真孔子和假孔子。儒学发展中的继承性与差异性 220

三、关于孔子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与学术贡献的关系 222

四、先秦儒学中的正确的和错误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古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225

1.关于先秦儒学的人性论 226

2.关于中庸 228

3.关于《周易》与自然科学 230

五、先秦儒学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234

六、儒学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现代意义 235

1.关于道德传统 236

2.关于孝 239

3.关于教育思想 241

第七章 儒学发展的命运和新文化建设 243

一、儒学面临时代的挑战 243

二、儒学存在的价值 247

三、发展的前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 250

后记 260

综合索引 26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