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代教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宋代教育
  • 苗春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87279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教育制度(地点: 中国 年代: 两宋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代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 政策编 1

一、宋代文教政策产生的背景 1

(一)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显赫成就 3

(二)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和隐忧 6

(三)宋代文化的丰厚积累 9

二、宋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10

(一)提倡儒、佛、道,推行三家融合 11

(二)重视知识,尊重读书人 13

(三)聚书、编书和加强基础文化设施 16

三、宋代文教政策与教育发展的三个时期 19

(一)宋代初期(960年~1043年)提倡科举 20

(二)宋代中叶(1044年~1126年)振兴官学 20

(三)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书院发达 28

第二 铨选编 30

一、宋代科举考试的种类 30

(一)贡举 30

(二)制举 36

(三)武举 39

(四)童子举 42

二、宋代科举考试的防弊措施 43

(一)对科举主考官的限制 44

(二)对官僚世家子弟应试特权的限制 48

三、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52

(一)考试性质的变化 52

(二)录取名额的增加 53

(三)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 55

四、宋代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57

(一)科举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57

(二)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61

(三)科举制对世人心态的影响 64

第三 学校编 68

一、宋代的官学 68

(一)中央官学 68

(二)地方官学 77

二、宋代的私学 79

(一)师授私学 80

(二)家传私学 85

三、宋代的书院 86

(一)宋代以前的书院 87

(二)宋代书院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91

第四 管理编 108

一、宋代的教育行政管理 108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08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09

二、宋代的学校管理 110

(一)官学的组织管理和制度 110

(二)私学的教学和蒙养教材 125

(三)书院的组织管理和制度 156

(一)科技教育 182

三、宋代的其它教育管理 182

(二)女子教育 195

(三)社会教育 212

第五 学术编 222

一、宋代的学派 222

(一)儒学 223

(二)荆公新学 225

(三)理学 228

(四)心学 232

(五)中原文献学 234

(六)事功学 236

二、宋代的学风 237

(一)各派不同的学风 237

(二)各派相同的学风 240

三、宋代学派产生的原因 244

(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244

(二)经济的发展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45

(三)思想上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渊源 246

(四)文化上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247

(五)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和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 248

第六 人物编 250

一、胡瑗 250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251

(二)论教育作用 255

(三)论教育目的 256

(四)论教学方法 257

二、范仲淹 26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64

(二)论教育作用 270

(三)论教育目的 271

(四)敦教育、兴学校 273

(五)论教育内容 275

(六)论改革科举 275

(七)论道德教育 277

(八)论教师 278

三、王安石 28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80

(二)论人才的重要和紧迫 285

(三)论学校是培养人才基地 286

(四)论“慎择”人才 291

(五)论人才要“使之当” 296

(六)论加强人才管理 297

四、周敦颐 30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01

(二)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305

(三)论教育目的 306

(四)论教学 307

(五)论道德教育 310

(六)论教师 316

(一)生平和著作 317

五、邵雍 317

(二)论教育作用和目的 319

(三)论教学与学习 322

(四)论道德修养 329

(五)论教师和师生关系 332

(六)论家庭教育 333

六、张载 33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35

(二)论人性、教育作用、目的和内容 338

(三)论道德教育 341

(四)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345

(五)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349

(六)论教师 353

七、程颢、程颐 354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354

(二)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 357

(三)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过程 365

(四)论教材和教学内容 373

(五)论道德教育 376

(六)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82

(七)二程教育活动对后世的影响 388

八、张栻 389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389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396

(三)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402

(四)论道德教育 402

(五)论教学方法 407

九、朱熹 411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411

(二)论教育目的 428

(三)论教育作用 430

(四)论儿童教育 432

(五)论道德教育 437

(六)论教学原则 444

(七)论读书方法 451

十、吕祖谦 457

(一)生平及主要活动 457

(二)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464

(三)论教育内容 471

(四)论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476

十一、陆九渊 48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485

(二)心学思想 489

(三)论教育目的 492

(四)论科举制度 493

(五)论教师 495

(六)论道德教育 496

(七)论读书 498

十二、陈亮 50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503

(二)论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508

(三)论教育内容 510

(四)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514

十三、叶适 51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517

(二)论人性及教育作用 521

(三)论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522

(四)论教育内容 524

(五)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过程 526

(六)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52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