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语复合格助词和汉语介词的比较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马小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030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日语(学科: 助词 学科: 对比研究 学科: 汉语 学科: 介词) 日语 助词 汉语 介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语复合格助词和汉语介词的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本书的写作目的 1
2.有关日语复合格助词和汉语介词的定义 4
2.1 复合格助词的形态特征 5
2.2 复合格助词的句法特点 7
2.3 复合格助词的语义特点 8
3.本书的研究范围——日语的格、格助词、格关系、格体制之间的关联以及汉语的格和介词的关联 14
4.日语的格助词和格体制 15
5.本书的构成和概要 19
1.“对”和?的意义 22
第二章 关于汉语介词“对”和日语复合格助词? 22
2.汉语介词“对”和日语复合格助词?的分类 25
2.1 汉语介词“对”的分类 25
2.2 日语复合格助词?的分类 25
3.汉语介词“对”和日语复合格助词?的对应 28
3.1 表示方向的“对”和? 28
3.2 表示对象目标和表示对待关系的“对”与? 37
3.3 表示涉及关系的“对”和? 65
4.?的用法分类和“对” 71
4.1 能够同宾格助词?替换使用的?构成句子的谓语动词 71
4.2 能够同补格助词?替换使用的? 73
4.3 不能与其他格助词替换使用的? 74
4.4 关于「N+数量词+?」和? 77
5.1 汉语介词“对”的分类 78
5.小结 78
5.2 关于日语复合格助词?的句法特征 80
5.3 关于日语复合格助词?的分类 80
5.4 汉语的介词“对”和日语的复合格助词?的对应关系 81
第三章 有关日语复合格助词?和汉语介词“关于” 83
1.?和“关于” 83
2.以往有关?和“关于”的研究以及问题所在 85
2.1 以往有关?的研究以及问题所在 85
2.2 以往有关“关于”的研究以及问题所在 90
3.1 ?的用法 91
3.?和? 91
3.2 ?和? 92
4.?的用法分类和意义 92
4.1 ?的用法分类 92
4.2 ?可以与其他单个格助词替换使用的类型 93
4.3 ?及其前置名词共同修饰谓语部分的类型 108
4.4 ?的意义 109
5.?的意义和用法 110
6.有关“关于”的分类 114
7.?和“关于”的对应关系 119
8.2 把?和?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用法 120
8.1 纵观以往对?和“关于”的研究,确认问题所在 120
8.小结 120
8.3 ?的分类 121
8.4 ?的分类 121
8.5 “关于”的分类 121
8.6 ?和“关于”的对应关系 121
第四章 关于汉语介词“作为”和日语复合格助词? 124
1.“作为”和?的意义 124
2.以往有关“作为”的研究及其问题所在 128
2.1 “作为”的意义 128
2.2 “作为”的分类 128
3.1 ?的意义 135
3.以往有关?的研究和问题所在 135
3.2 关于?的分类 136
3.3 关于?的用法及分类 138
4.关于“作为”和?的用法分类 147
4.1 “作为”的意义和用法分类 147
4.2 关于?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用法分类 154
5.“作为”和?的对应关系 169
6.小结 173
6.1 汉语介词“作为”的意义和用法 173
6.2 口语复合格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175
6.3 “作为”和?的对应关系 177
1.“对”和?的连体形 179
第五章 汉语的“对+N1+的+N2”和日语的? 179
2.有关以往“对+N1+的+N2”结构的研究和问题所在 181
2.1 有关“对+N1+的+N2”结构的分类 181
2.2 “对+N1+的”可以修饰的“N2”(N·V·A) 186
2.3 作状语的“对N……”结构向作定语的“对 N 的 N”结构的转换 196
3.关于? 197
3.1 关于?结构中的「N2」的性质 197
3.2 关于?结构的分类说明 200
3.3 有关日语的连体修饰语向连用修饰语的转换 208
4.“对+N1+的+N2”和?的对应关系 211
5.1 关于“对+N1+的+N2” 215
5.小结 215
5.2 关于? 216
5.3 “对+N1+的+N2”和?的对应关系 217
第六章 今后的课题 218
1.本书的总结 218
1.1 共同点 218
1.2 不同点 220
2.本书的成果与语言教学 222
3.今后的课题 223
参考文献 224
主要资料来源 237
有关体例的说明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