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下
  • 刘长林著(上海大学文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80230458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06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象数之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1

导言 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5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14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象科学 17

第一编 易、道认识论 21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21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28

(一)西方实体求原 28

(二)中国观物取象 47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57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57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62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81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 113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114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129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161

五 《周易》执无御有 168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169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 188

(三)生命伦理 217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236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236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247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295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295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302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 324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324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327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332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339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343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346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 355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355

(一)道由关系生物 355

(二)易卦刚柔立本 360

十 中和圜道 370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370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389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403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 422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 422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 428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 438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 450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价值 454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 454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 460

(三)“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 470

(四)神武不杀 478

(五)君子与诡道 485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 493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 493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 500

(三)智取高于力取 503

(四)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 509

(五)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 520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 524

下册 545

十四 择人任势 545

(一)以道领器,造势无穷 545

(二)造势法则之一 549

(三)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 567

(四)用势三要 582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 592

(一)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 592

(二)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 612

(三)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 625

十六 论《管子》兵学 646

(一)兵政互制 646

(二)人为本,必重器 649

(三)强不必胜 652

(四)至善不战 657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 663

十七 《周易》时空观 663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 663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 668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 672

(四)往者屈,来者伸 676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 680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 684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 684

(二)顺则能久 691

(三)节以致久 696

(四)通圜可久 700

十九 《易传》论德 705

(一)从重生到重德 705

(二)利者义之和 708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 714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719

(一)卦爻图象模型 719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 721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 738

二一 疏五行 743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 744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 749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 768

二二 说气 771

(一)气与思维方式 771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 778

(三)气的实质 783

(四)气道合一 805

(五)气与宇宙图景 818

(六)气与人身观 823

二三 论通 832

(一)通是道的本质属性 832

(二)顺性而通 835

(三)物物相通 843

(四)言意之辩与通 849

(五)以通为美 861

(六)通与医道 869

二四 《管子》心学 876

(一)《管子》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 876

(二)《管子》心学与气 891

(三)《管子》论心性与摄生,与认识论 907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 922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 922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 928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 934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 938

(一)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 938

(二)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 944

(三)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 964

(四)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 973

(五)深思中医百年沉浮 987

(六)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 993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 1004

一 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 1004

二 “并生”和“为一”的主客关系 1006

三 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 1017

四 容纳个别,统摄偶然 1025

五 时间性的认知体系 1040

六 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1046

附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1051

主要参考文献 1059

后记 106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