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两栖动物细胞分类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两栖动物细胞分类学
  • 李树深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890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两栖纲-细胞学:分类学-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两栖动物细胞分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1章 细胞分类学和染色体 4

1.1 细胞分类学 4

1.2 染色体和染色质结构 5

1.3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7

1.4 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 8

1.4.1 细胞周期 8

1.4.2 中期染色体 9

1.5 减数分裂 10

1.5.1 减数分裂 10

1.5.2 联会复合体 11

1.5.3 灯刷染色体 12

第2章 常规核型和结构核型 14

2.1 常规核型 14

2.2 结构核型或分化核型 15

2.2.1 C-带技术 17

2.2.2 G-11带型 19

2.2.3 N-带 19

2.2.4 异染色质的银染法——NOR的银染 20

2.2.5 动原体和Cd-带 21

2.2.6 G-带 22

2.2.7 高分辨带 24

2.2.8 R-带 25

2.2.9 T-带 25

2.2.10 复制带 26

2.2.11 Q-带 27

2.2.12 荧光带 28

2.2.13 核酸酶带型 31

2.2.14 免疫细胞化学带型 32

2.3 染色体带型及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 34

2.3.1 常染色质带 34

2.3.2 异染色质带 35

2.4 染色体带型的特征和演化 36

2.4.1 染色体带型的特征 36

2.4.2 染色体带型的演化 36

第3章 两栖动物的基因组和染色体 39

3.1 基因组大小 39

3.2 两栖动物的超数染色体 43

3.3 两栖动物的多倍体和多倍体化 46

3.4 两栖动物的性染色体及其演化 51

3.4.1 异形异配性染色体 54

3.4.2 同形异配性染色体 55

3.5 两栖动物基因组的异染色质演化 56

3.6 两栖动物的异染色质组成 58

3.6.1 有尾目 58

3.6.2 无尾目 59

3.7 两栖动物的核仁组织者区域 61

3.8 两栖动物的NOR、C-带和次缢痕 63

3.9 5S RNA在两栖动物核型中的位置 64

3.10 两栖动物的G-带和RBG带(复制带) 65

3.11 染色体突变 67

3.11.1 仅涉及单个染色体的突变 67

3.11.2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染色体的突变 68

3.11.3 其他 69

3.12 染色体突变与物种形成 70

3.13 核型演化的极性分析 73

3.14 无尾两栖动物中生活方式或生态类型对核型演化的影响 76

第4章 蚓螈目和有尾目的细胞分类学 80

4.1 全球两栖动物细胞分类的概况和统计 80

4.2 蚓螈目 84

4.3 有尾目 86

4.3.1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choidea) 86

4.3.2 钝口螈亚目(Ambystomatiodea) 99

4.3.3 鳗螈亚目(Sirenoidea) 101

4.3.4 蝾螈业目(Salamandroidea) 101

4.3.5 小结 105

第5章 古蛙亚目无尾两栖类的细胞分类学 108

5.1 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 108

5.1.1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108

5.1.2 铃蟾科(Bombinatoridae) 109

5.1.3 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 111

5.2 负子蟾超科(Pipoidea) 111

5.2.1 负子蟾科(Pipidae) 111

5.2.2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 113

5.3 锄足蟾超科(Pelobatoidea) 113

5.3.1 锄足蟾科(Pelobatidae) 113

5.3.2 角蟾科(Megophryidae) 114

5.3.3 合跗蟾科(Pelodytidae) 130

第6章 今蛙亚目(Neobatrachia)的细胞分类学 131

6.1 蟾蜍超科(Bufonoidea) 131

6.1.1 蟾蜍科(Bufonidae) 131

6.1.2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 135

6.1.3 跗蛙科(Centrolenidae) 137

6.1.4 丛蛙科(Dendrobatidae) 137

6.1.5 雨蛙科(Hylidae) 138

6.1.6 沼蟾科(Heleophrynidae) 141

6.1.7 龟蟾科(Myobatrachidae) 141

6.1.8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 143

6.1.9 尖吻达蛙科(Rhinodermatidae) 143

6.2 蛙超科(Ranoidea) 143

6.2.1 节蛙科(Arthroleptidae) 143

6.2.2 肩蛙科(Hemisidae) 144

6.2.3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 144

6.2.4 蛙科(Ranidae) 145

6.2.5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 170

6.2.6 树蛙科(Rhacophoridae) 170

6.3 姬蛙超科(Microhyloidea) 177

6.4 小结 182

第7章 结论——两栖动物的染色体演化与物种分化 184

参考文献 187

附表 206

索引 23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