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承洛启闽 道南学派思想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承洛启闽  道南学派思想研究
  • 刘京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6287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哲学学派-思想史-研究-中国-南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承洛启闽 道南学派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两宋之际——道南学派的历史环境及界定 13

一、内忧外患,党派纷争 13

(一)大乱之后的宋初统治 14

(二)变革运动与党派斗争 18

(三)金人入侵,宋室南渡 23

二、新党当政,洛学被抑 25

(一)学界新风蔚起 25

(二)政见不同,殃及学术 28

三、儒、佛、道的文化和合 32

(一)前宋儒学的衰微与佛、道的昌盛 32

(二)援佛、道入儒 33

四、道南学派的界定 38

(一)地域上的共同倡道东南 40

(二)学统上的一脉直系相传 43

(三)时间上的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 44

(四)思想上的别异中有同 45

(五)学说上共有的理论特色 46

(六)哲学范畴及相近的逻辑体系 47

第二章 济世之志——杨时的社会政治思想 49

一、生平及主要活动 50

(一)四十一岁前:敦昌勤学 51

(二)四十二岁至七十岁:沉伏下僚 56

(三)晚年:入朝为官 61

二、颉颃新学,扶正洛学 71

(一)理论上指陈新学的“力学而不知道” 72

(二)新法之弊与现实的取而代之 86

三、社稷为重,亲民为先 95

(一)知人善任 95

(二)重保仁心 100

(三)积极抗金 104

第三章 阐发洛学——杨时的哲学思想 108

一、理气观 109

(一)“天下只是一理” 109

(二)“通天下一气” 111

(三)“理一”与“分殊” 114

二、心性论 118

(一)循天理,去胜心 118

(二)高扬人性本善 122

三、格物致知论 126

(一)格物求理 127

(二)反身而诚 129

(三)经义在于践履 134

四、修养论 137

(一)体验未发之中 138

(二)敬与静 142

五、人生理想 143

(一)学为圣人 144

(二)求仁之境界 149

第四章 洛学南传——道南学派其他成员 155

一、与谢、杨鼎足的游酢 156

(一)生平及主要经历 156

(二)廉正济世的政治思想 162

(三)“治气养心,行己接物”的心性哲学 171

(四)发挥仁说的伦理思想 183

(五)“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的经学思想 188

(六)“亲至此地”以辨异同的佛禅态度 191

二、独得杨门之传的罗从彦 198

(一)生平及主要活动 198

(二)治乱在朝廷的政治思想 201

(三)肩道统薪传的哲学思想 216

三、高扬道南指诀的李侗 228

(一)生平及主要活动 228

(二)发“先儒之所未言”的哲学思想 234

第五章 理论特色、历史地位和影响 255

一、道南学派的理论特色 255

(一)注重发挥儒经义理的治学方法 255

(二)贯通体用于日用间的学术宗旨 260

(三)侧重体验未发的直觉思维方式 263

(四)高扬理想人格塑造的一贯学风 265

(五)承继洛学,会通佛、道的文化趋向 267

二、道南学派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历史定位 269

(一)理本气化观到系统的理气观 269

(二)经学改新到成熟经学体系的建立 271

(三)未发已发的心性论探讨到未发已发并重 275

(四)“理一分殊”命题的提出到全面认识 277

(五)提倡仁的境界到系统仁说的建构 278

(六)融突佛、老到集诸说之大成 280

三、道南学派的影响及意义 283

(一)延续了两宋期间传统文化的发展 283

(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286

(三)奠定了朱子学走向世界的理论局面 288

主要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