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
  • 赵继伟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682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接受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接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 1

一、研究缘起 1

(一)全球化历史境遇 1

(二)人的现代转型 4

(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现实课题 8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 9

(一)思想关系 9

(二)思想关系中的人 11

(三)思想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12

三、研究方法 14

(一)过程分析法 14

(二)比较分析法 15

(三)现代定性研究方法 1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 17

一、接受 17

(一)学术界对接受含义的探讨 18

(二)接受的含义 22

二、意识形态接受 24

(一)意识形态 25

(二)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 3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 3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3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 4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4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 44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45

(二)人的本质理论 46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8

(四)灌输论 51

(五)合力论 55

(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57

(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论 60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知识借鉴 62

(一)解释学理论 63

(二)批判理论 65

(三)接受美学 68

(四)受众理论 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研究 7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 7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7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 78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 80

(四)主导思想 81

(五)受导思想 8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结构 8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 8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 9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功能 10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部功能 101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外部功能 10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研究 10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 10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前接受阶段 109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时接受阶段 11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接受阶段 11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矛盾 117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 118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矛盾 120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规律 12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 125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 127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特点 131

(一)认知性与实践性 131

(二)主导性与自主性 132

(三)独立性与整体性 134

(四)同时性与多端性 135

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控制 136

(一)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我需要 136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系统 138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 140

(四)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 14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研究 14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概述 144

(一)机理的相关研究现状 14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含义 146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分析方法 158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形态 161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因应性机理 162

(一)动力因应机理 163

(二)压力因应机理 166

(三)激发力因应机理 167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感应性机理 169

(一)刺激反应机理 169

(二)认知感应机理 171

(三)真理效应机理 173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思想场机理 175

(一)思想信息吸引机理 175

(二)“为我”机理 176

(三)思想耦合机理 17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研究 179

一、依从性接受 179

(一)依从性接受的分类 180

(二)依从性接受的条件 183

(三)依从性接受的特点 186

二、认同性接受 188

(一)认同性接受的分类 189

(二)认同性接受的条件 191

(三)认同性接受的特点 192

三、信仰性接受 193

(一)信仰性接受的分类 194

(二)信仰性接受的条件 196

(三)信仰性接受的特点 198

四、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信仰性接受的关系 199

(一)依从性接受是基础 199

(二)认同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向信仰性接受发展的桥梁 200

(三)信仰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发展的必然结果 200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研究 20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 20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 20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作用 205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原则 208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 21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量 21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质 222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方法 22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哲学方法 223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操作方法 224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步骤 227

(一)准备阶段 228

(二)实施阶段 229

(三)反馈阶段 231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 23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是前提 233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 233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的具体表现 23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240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240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的具体表现 242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相互促进 24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 24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 248

主要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59

精品推荐